《富人之子》 苏轼

宋代 苏轼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富人之子》苏轼 翻译及注释

富人之子翻译及注释

翻译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注释
累:积攒、拥有
克:胜任。
敏:灵敏,聪明。
多能:多种本领。
妄言:乱说,造谣。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恃:依靠,指具有。
当:担当,承担。
曷﹕何,怎能。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甚:十分,很。
以:从。

富人之子寓意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齐国有个富人,家千金。
他的两个儿子很愚蠢,他的父亲又不教的。
一天,艾子说他的父亲说:“你的儿子虽然很美,而不通世务,将来怎么能战胜他的家?”
父亲生气地说:“我的儿子聪明而且依靠多能,难道有不通世务的吗?”
艾子说:“不需要测试的其他,只要问你的儿子,所吃的米,从哪里来?你知道的,我会乱说的罪。

父亲便叫他的儿子问他。
他的儿子哈哈地笑着说:“我怎么不知道这一点?每次用布袋拿来。

他父亲严肃地改变面容说:“你的愚蠢的!那米不是田地里来?”
艾子说:“这不是他的父亲不生孩子。

《富人之子》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fù rén zhī zǐ
富人之子

qí yǒu fù rén, jiā lěi qiān jīn.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qí èr zi shén yú, qí fù yòu bù jiào zhī.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yī rì, ài zi wèi qí fù yuē:" jūn zhī zǐ suī měi, ér bù tōng shì wù, tā rì hé néng kè qí jiā?"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fù nù yuē:" wú zhī zǐ mǐn ér qiě shì duō néng, qǐ yǒu bù tōng shì wù zhě yé?"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ài zǐ yuē:" bù xū shì zhī tā, dàn wèn jūn zhī zǐ, suǒ shí zhě mǐ, cóng hé lái? ruò zhī zhī, wú dāng wàng yán zhī zuì.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

fù suì hū qí zi wèn zhī.
父遂呼其子问之。
qí zi xī rán xiào yuē:" wú qǐ bù zhī cǐ yě? měi yǐ bù náng qǔ lái.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

qí fù qiǎo rán gǎi róng yuē:" zi zhī yú shén yě! bǐ mǐ bú shì tián zhōng lái?"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ài zǐ yuē:" fēi qí fù bù shēng qí zi.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