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的诗词(共68首)
冰霜林里争先发,独压群花。
风送清笳。
更引轻烟淡淡遮。
抱墙溪水弯环碧,月色清华。
疏影横斜。
恰似林逋处士家。
门外落花流水。
日暖杜鹃声碎。
蕃马小屏风,一枕画堂春睡。
如醉,如醉。
正是困人天气。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
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
银桥人散。
吹彻昭华管。
花边柳际,已渐知春意。
归信不知何日是。
旧恨欲拚无计。
故人零落西东,题诗待倩归鸿。
惟有多情芳草,年年处处相逢。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
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
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一江秋水碧湾湾。
绕青山。
玉连环。
帘幕低垂,人在画图间。
画烛笼纱红影乱,门外紫骝嘶。
分破云团月影亏。
雪浪皱清漪。
捧碗纤纤春笋瘦,乳雾泛冰瓷。
两袖清风拂袖飞。
归去酒醒时。
弄晴数点梨梢雨。
门外画桥寒食路。
杜鹃飞破草间烟、蛱蝶惹残花底露。
东君著意怜樊素。
一段韶华都付与。
妆成不管露桃嗔,舞罢从教风柳妒。
花落莺啼春暮。
陌上绿杨飞絮。
金鸭晚香寒,人在洞房深处。
无语。
无语,叶上数声疏雨。
香肩轻拍。
尊前忍听,一声将息。
昨夜浓欢,今朝别酒,明日行客。
后回来则须来,便去也、如何去得。
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
临川好,柳岸转平沙。
门外澄江丞相宅,坛前乔木列仙家。
春到满城花。
行乐处,舞袖卷轻纱。
谩摘青梅尝煮酒,旋煎白雪试新茶。
明月上檐牙。
花枝破蕾柳梢青。
春寒拂面轻。
一眉新月影三星。
铜荷烛烬零。
低凤扇,袅霓旌。
珊珊环珮声。
坐间谁识许飞琼。
对郎仙骨清。
风剪冰花飞零乱。
映梅梢、素影摇清浅。
绣幄寒轻,兰薰烟暖。
艳歌催得金荷卷。
游梁已觉相如倦。
忆去年、舟渡淮南岸。
别后销魂,冷猿寒雁。
角声只送黄昏怨。
六曲阑干翠幕垂。
香烬冷金猊。
日高花外啭黄鹂。
春睡觉、酒醒时。
草青南浦,云横西塞,锦字杳无期。
东风只送柳绵飞。
全不管、寄相思。
秋水无痕清见底。
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
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
笛声吹彻云山翠,鲙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
醉来独枕莎衣睡。
芦花飘雪迷洲渚。
送秋水、连天去。
一叶小舟横别浦。
数声鸿雁,两行鸥鹭。
天淡潇湘暮。
蓬窗醉梦惊箫鼓。
回首青楼在何处。
柳岸风轻吹残暑。
菊开青蕊,叶飞红树。
江上潇潇雨。
楚山削玉云中碧,影落沙汀。
秋水澄凝。
一抹江天雁字横。
金钱满地西风急,红蓼烟轻。
帘外砧声。
惊起青楼梦不成。
临川好,山影碧波摇。
鱼跃冰池飞玉尺,云横石廪拂鲛绡。
高树竹萧萧。
寒食近,湖水绿平桥。
繁杏梢头张锦旆,垂杨阴里系兰桡。
游客解金貂。
九日登高,倚楼人在秋空半。
汝江如练。
碧影涵云巘。
醉看茱萸,定是明年健。
清尊满。
菊花黄浅。
偏入陶潜眼。
蝶飞烟草,莺啼云树,满院垂杨阴绿。
轻风飘散杏梢红,更吹皱、池波如縠。
珠帘日晚,银屏人散,楼上醉横霜竹。
一春若道不相思,缘底事、红绡褪玉。
霜砧声急。
潇潇疏雨梧桐湿。
无言独倚阑干立。
帘卷黄昏,一阵西风入。
年时画阁佳宾集。
玉人檀板当筵执。
银瓶已断丝绳汲。
莫话前欢,忍对屏山泣。
浅色染春衣。
衣上双双小雁飞。
袖卷藕丝寒玉瘦,弹棋。
赢得尊前酒一卮。
冰雪拂胭脂。
绛蜡香融落日西。
唱彻阳关人欲去,依依。
醉眼横波翠黛低。
楼阁帘垂乳燕飞。
圆荷细细点清溪。
薰风破闷晚凉时。
玉轸琴边兰思远,霜纨扇里翠眉低。
柔蓝衫子闹蜂儿。
水阔天低雁字横。
小春时节晚寒清。
梅梢月上纷纷白,竹坞风来冉冉轻。
人似玉,酒如渑。
入关意气喜风生。
坐中有客联镳去,谁唱阳关第四声。
红晕香腮粉未匀。
梳妆闲淡稳精神。
谁知碧嶂清溪畔,也有姚家一朵春。
眉黛浅,为谁颦。
莫将心事付朝云。
坐中有客肠应断,忘了酴醿架下人。
金节平分院落凉。
黄昏帘幕卷西厢。
冰轮碾碎粼粼碧,玉斧修成练练光。
低照户,巧侵床。
锦袍起舞谪仙狂。
鹊飞影里觥筹乱,桂子风前笑语香。
拍岸蒲萄江水碧,柳带挽归艎。
破闷琴风绕袖凉。
蔌蔌楝花香。
淡烟疏雨随宜好,何处不潇湘。
愿作双飞老凤皇。
莫学野鸳鸯。
青钱点水圆荷绿。
解箨新篁森嫩玉。
轻风冉冉楝花香,小雨丝丝梅子熟。
华堂烛烬零金粟。
人在洞天三十六。
昭华吹彻管声寒,声入寿觞红浪蹙。
谢逸(1068-1113,一说1010-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生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汪革、谢薖同学于吕希哲,刻苦磨砺,诗文俱佳。两次应科举,均不第。然操履峻洁,不附权贵,和谢薖“修身砺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谢幼盘文集》卷首),一生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诗文自娱。在乡家居,每月召集乡中贤士聚会一次,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抄录成册,名为“宽厚会”。其《寄隐士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这首诗为历代诗论家所赞赏,《竹庄诗话》、《诗林广记》均称其为佳作。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终老于故土,年四十五。